曾幾何時,推開一家韓國烤肉店的門,是都市年輕人社交儀式的一部分。炭火滋滋作響,五花肉在鐵板上卷曲焦香,搭配生菜、蒜片與甜辣醬,再配一杯冰鎮啤酒——這不僅是吃飯,更是一種被“韓流”包裝的生活方式。韓羅苑、漢陽館、姜虎東白丁烤肉……這些名字,曾是2000年代至2010年代中國城市消費地圖上的明星坐標。
如今,這些坐標正在大面積消失。
大眾點評數據顯示,曾遍布全國的“姜虎東白丁烤肉”,門店數量已從巔峰期的百余家銳減至不足20家;在天津,經營了整整20年的老牌韓式烤肉“韓羅苑”,于2023年12月關閉了最后一家門店;創立于1998年的“漢陽館·烤肉大師”,曾是行業標桿,其全國15家直營門店也在2024年一夜之間全部停業。與此同時,“新石器烤肉”、“漢拿山”等初代韓餐品牌,也紛紛收縮戰線,或轉型、或沉寂。

這不是個別品牌的經營失利,而是一場系統性退潮。韓國烤肉,這個曾被寄予“文化輸出”厚望的外資餐飲符號,正以一種近乎沉默的方式,退出中國主流消費舞臺。
它的潰敗,遠非一句“口味過時”或“競爭激烈”所能概括。這是一場由消費理性覺醒、本土品牌崛起、運營模式僵化與文化濾鏡破碎共同推動的結構性坍塌。
外患:本土品牌的圍剿與餐飲生態的重建
韓國烤肉面臨的首要挑戰,來自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對手——中國本土餐飲企業的全面崛起與精細化運營。
過去十年,中國餐飲業經歷了深刻的供給側改革。以“木屋燒烤”、“很久以前羊肉串”為代表的本土燒烤品牌,憑借對國人飲食習慣的深刻理解,在食材選擇、調味邏輯和用餐體驗上實現了精準卡位。它們摒棄了韓式烤肉依賴腌制入味的做法,轉而強調食材本真,用更符合中國胃的香料組合(如孜然、辣椒面、花生碎)和更接地氣的煙火氣氛圍,贏得了大眾市場的青睞。

與此同時,火鍋、湘菜、粵式點心等傳統菜系的連鎖化進程加速,不斷擠壓著韓餐的市場份額。
美團餐飲數據平臺顯示,2024年全國中式正餐連鎖品牌數量同比增長18.7%,而韓餐品類的增速僅為5.3%。更關鍵的是,餐飲業態本身在進化。從“七鮮小廚”到“鍋圈小炒”,智能炒菜機器人正將現炒中餐的效率與性價比推向新高;從MannerCoffee到瑞幸,咖啡茶飲的極致平價策略,也在分流著原本屬于中高端正餐的消費預算。韓國烤肉所處的中端價位帶,正被上下夾擊,腹背受敵。
內憂:水土不服的戰略與停滯不前的產品力
如果說外部環境的變化是“外患”,那么韓國烤肉品牌的“內憂”則更為致命。
首先是嚴重的“水土不服”。
許多韓國品牌進入中國時,采取了簡單粗暴的“復制粘貼”策略,未能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偏好進行有效調整。例如,過度依賴甜辣醬腌制肉類,導致口感單一且偏甜,難以滿足中國食客對咸鮮、麻辣等多元風味的需求。菜品結構上,也長期停留在“五花肉+牛肉+冷面”的經典三件套,缺乏創新與迭代,無法應對消費者日益挑剔的味蕾。
其次是高昂的成本與僵化的定價體系。
韓國烤肉普遍選址于一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核心位置,租金、人力成本高昂。為維持品牌形象,其定價長期居于中高端區間。然而,當經濟環境變化,消費者開始追求“性價比”時,這種高舉高打的模式便難以為繼。

反觀成功的本土品牌,早已通過中央廚房、數字化供應鏈和靈活的門店模型(如社區店、外賣專營店)大幅壓縮成本,將優質產品以更親民的價格呈現給市場。
最后是品牌護城河的脆弱性。
像姜虎東白丁烤肉這類明星IP品牌,其成功高度依賴創始人的個人光環。一旦熱度減退,或出現負面新聞,品牌便迅速失去吸引力。而韓羅苑、漢陽館等老牌,則困于傳統管理模式,決策鏈條長,市場反應慢,面對新興品牌的快速迭代顯得笨重不堪。它們既沒有建立起強大的供應鏈壁壘,也未能形成獨特不可替代的文化體驗,最終淪為可被輕易替代的“普通餐廳”。
大勢:消費主權的轉移與“洋品牌”神話的終結
韓國烤肉的衰落,其底層邏輯是中國消費市場的根本性變革——消費者主權的覺醒與“洋品牌”濾鏡的徹底破碎。
二十年前,外資品牌意味著“先進”、“時尚”與“高品質”,消費者愿意為其支付品牌溢價。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貨品牌的崛起,這一認知已被徹底顛覆。
今天的中國消費者,尤其是Z世代,成長于物質豐裕的時代,他們不再盲目崇拜“洋名”,而是基于真實的產品力、服務體驗和情感共鳴做出選擇。艾媒咨詢的一項調研顯示,超過65%的年輕消費者認為,“是否是外國品牌”在餐飲消費決策中的重要性已顯著降低。

此外,社交媒體的普及也讓信息更加透明。任何關于食品安全、服務態度或性價比的負面評價,都能在短時間內被放大,摧毀一個品牌的聲譽。韓國烤肉品牌過去賴以生存的“異域風情”優勢,在短視頻平臺上早已被無數探店博主解構得一覽無余。當神秘感消失,剩下的只有價格和味道的硬碰硬。
更深層的趨勢是,中國本土餐飲文化自信的建立。從“鍋圈小炒”用算法復刻“鍋氣”,到各種地方菜系連鎖化走向全國,中國餐飲正經歷一場從“模仿”到“創造”的蛻變。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為根植于本土文化、能引發情感共鳴的品牌買單。相比之下,那些僅靠舶來標簽吸引眼球的外資品牌,其生命力自然日漸枯竭。
結語:不是“洋品牌不行了”,而是“好品牌”才贏
韓國烤肉的集體退潮,并不意味著所有外資品牌都將失敗。星巴克、漢堡王等品牌通過深度本土化運營和資本重組,依然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。真正的教訓在于:在一個成熟且競爭激烈的市場里,沒有任何品牌能僅憑出身就贏得未來。

無論是“韓流”還是“美風”,當它們脫離了真實的消費需求,固守陳舊的經營模式,便注定會被更具活力、更懂本地市場的競爭者所取代。這場洗牌的本質,是市場從“品牌驅動”向“價值驅動”的回歸。對于所有餐飲從業者而言,無論國籍,唯有持續創新、敬畏用戶、精進內功,才能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長久生存。畢竟,中國消費者的胃和錢包,只忠于真正的好味道與好體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