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秋冬,一場名為“咸味革命”的風暴正席卷奶茶行業。
當消費者還在習慣“少糖”“無糖”的選項時,奶茶的頭部品牌集體轉向了“咸味戰場”。喜茶、奈雪等品牌不約而同地推出了各類咸味奶茶產品,引發了社交平臺上的熱議和年輕消費者的嘗鮮熱潮。

一位奶茶從業者透露,今年咸味奶茶系列的市場表現超出預期,“門店的咸酪茶前段時間甚至出現了斷貨情況。”
咸味風暴:奶茶界的“反甜”革命
綜合來看,茶飲行業正在告別以往由桂花、芋泥、黑糖構成的“甜蜜風暴”,迎來了一場咸味革新。
具體來看,頭部品牌不約而同地將醬油、海苔、芝士等咸味配料融入奶茶,創造了全新的味覺體驗。其中,喜茶推出的“醬香白脫碎銀子”將云南甜醬油、白脫黃油牛乳與糯香普洱結合,頂部撒上咸海苔碎;奈雪的茶主推的“咸法酪米布布”鮮奶茶,將咸香芝士風味打造成核心記憶點等。

實際上,這場看似創新的咸奶茶,并非奶茶品牌的首創。早在公元5世紀的隋朝,茶葉傳入西域后,游牧民族就將酥油與茶葉烹煮,加入鹽、花椒等佐料,制成了最早的咸味奶茶。
清朝飲食文獻《食憲鴻秘》更為詳細地記載了咸奶茶的制作方法:“奶子茶,粗茶葉煎濃汁,木勺揚之紅色為度,用酥油及研碎芝麻濾入,加鹽或糖”,證明其在當時較為流行。
在現代茶飲市場,咸奶茶從地域特色到市場流行,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。喜茶去年上新的藏區限定咸奶茶獲得好評后,今年便大力推廣到全國,并疊加了藏茶、牦牛乳、蘇打餅干等元素。
不止于此,今年年初,霸王茶姬、茶百道、古茗等茶飲品牌也推出了各自的偏咸口味奶茶。比如霸王茶姬的“乾隆一號”、古茗的紅巖咸奶茶、茶百道的海苔龍井煎茶等,都為如今的咸味風潮奠定了基礎。
可以說,這場“咸味革命”并非憑空而來,而是傳統味覺基因在當代消費語境下的重新激活。
消費者兩極分化:上頭還是勸退?
實際上,咸奶茶受追捧的背后,是茶飲行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結果。
數據顯示,近幾年中國茶飲市場保持著20%以上的高速增長,但2025年增速則放緩至6%左右。這從側面一定程度上說明,茶飲行業正在進入存量競爭階段,而品牌們急需通過差異化產品破局,以應對同質化競爭和增長瓶頸。
正是在此背景下,咸奶茶異軍突起,并迅速在消費者中掀起了一場“味覺辯論賽”。據了解,目前小紅書平臺上“咸奶茶”標簽瀏覽量超4500萬次,抖音平臺上“咸奶茶”相關視頻播放量更是突破1.6億次。
然而,消費者討論呈現出鮮明的兩極分化,形成獨特的“咸奶茶輿論場”。反對者直言難以接受,如“奶茶加醬油?這是什么黑暗料理”,或調侃“現在買奶茶要先問清楚,是加糖還是加醬油”,認為咸甜混合違背奶茶本質。

相反,支持者則視其為奶茶打開了新世界的鑰匙,稱贊“咸甜交織太上頭了!醬油的鮮靈中和了甜膩,海苔碎點睛之筆”,甚至有北方消費者感慨“DNA動了,這就是童年記憶里的味道”。
這種爭議不僅反映了口味偏好,更突顯了品牌創新的市場張力。正如一位深耕奶茶行業的從業者所言:“在咸奶茶品類中,鹽的作用并非簡單提供咸味,而是作為甜味的‘催化劑’,通過激發味覺層次讓飲品風味更富立體感,這正是咸奶茶能受部分消費者追捧的關鍵。”
挑戰與未來:咸味奶茶能走多遠?
盡管咸味奶茶當下風頭正勁,但業內專家對其長期前景持謹慎態度。
有市場觀點認為,咸奶茶的流行體現了品牌在存量市場中通過創新尋求突圍的策略,但單靠獵奇元素難以維持長期忠誠度和高復購率,一時的熱度并不等同于持久需求。
另有觀點認為,咸味奶茶能否從茶飲創新分支發展為行業長期品類,關鍵在于未來能否通過提升口感普適性及拓寬消費場景,實現從“特殊體驗”到“日常選擇”的轉變,這一過程仍需市場持續驗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咸味奶茶,奶茶“粥化”成為茶飲行業另一創新的發展方向。今年以來,多家品牌推出加入了小黃米、云南米布、黑豆、紅豆等五谷元素的新品。究其根源,這同樣是品牌避免同質化的競爭手段,本質上還是希望通過風味創新破局市場。
從咸奶茶的異軍突起到奶茶“粥化”趨勢的顯現,奶茶品牌在存量競爭中的創新探索無疑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展現了其應對市場變化的敏捷性。然而,這種以“追新”為特征的突圍策略在帶來短期關注度的同時,也面臨如何將新奇轉化為經典、沉淀品牌辨識度和消費者忠誠度的挑戰。
因此,奶茶品牌未來的競爭,不僅在于拓展風味邊界,更在于平衡品質初心、需求洞察與持續創新。唯有如此,品牌方更有可能在存量市場中占據更有利的競爭地位。
